2004年,8月。
开往宁夏的列车,在黎明的戈壁中穿行着。
我合上手里的小说,这本《穆斯林的葬礼》刚被我翻完最后一页。
几个月前的高考中,我被录取到了宁夏大学体育学院。所以,想从这本书里了解一些关于回族的情况。
老师和同学都不理解,我为什么选择来这个学校。毕竟以我的成绩,除了北体大略有难度,其他体育和师范院校,可以随便选了。
只有我自己知道,一方面是有个叔叔在这边,家里希望有个照应。更多的原因,却是因为一首歌和一部电影。
高中的时候,学校流行《丁香花》,后来又看了倪萍拍的《美丽的大脚》,就特别向往去贫困山区当老师。好多次,在网上看到宁夏大学有支教的传统,所以第一志愿,就坚定选了宁大。
可能很多时候,影响一些重大决定的因素,都不是什么看似重要的理由。
列车终于到达了银川火车站。
三叔刘云年轻时候就离开了老家,部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,最后在这个城市站住了脚。
我的到来让他很高兴,毕竟,虽然专业不怎么样,但在老家,我是全村实打实第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后生。
学校报到的日子,我起了个大早,办完各种手续,已是正午时分。
找到属于自己的107宿舍,看到门上贴有一张写有名字和籍贯的单子:吉林的张爽和沈阳,黑龙江的吴小亮和林闯,另外就是我和陕西老乡张秋丰。
敲了敲虚掩的宿舍门。
“谁啊?”一个高高帅帅的男生出现在了视线里。
“你是?”
“陕西刘若愚。”
“呵呵……我林闯,黑龙江的。”他接过我手里的热水瓶,其他人也都围了过来,帮我取下了被褥床单。
收拾好床铺,最后一个舍友,来自陕西西安的张秋丰也到了。
这边沈阳已经按出生日期排起了顺序。结果,我荣膺老大位置,他自己却排到了老末。
上天格外偏心地赐给了东北人幽默的语言天赋,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,我度过了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夜晚。
宁大的军训没有安排在开学,十几场报告会拉开了大学生活的序幕。期间还分了班,林闯、吴小亮、张秋丰和我被分在了二班。同在二班的还有吴佳和李英两个陕西老乡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还被学院临时任命为班长。
第二周,学校里各个社团开始纳新了。
我先是加入了曾在网上看到过的爱心社,在同班柳扬的介绍下还参加了自强社,这两个社团都具有组织支教的实力。
宁夏经济不发达,尤其南部山区,曾被认定为“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”。但这里,却生活着100多万的人口。
在南部山区的部分地方,学校的师资力量极其薄弱。所谓支教,一种是去那边长期支援基础教育事业;另一种是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志愿者,开展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。
一个下午,自强社打来电话,通知我开会。
主持会议的是社长白正龙,说要在十一期间组织一次支教活动,会议内容是准备前期的募捐。
这让我很激动,散会后立马向他表明了想去支教的意愿。
白正龙告诉我,会从参与募捐的社员中选取表现积极的参加支教。
为了能多多表现,我主动要求参与活动的宣传。由我撰写的倡议书早早地出现在了各个宣传栏、通知栏。
募捐很成功,半天时间,捐来的衣物和学习用品已经堆的像小山一样了。
此后好多天,我都焦急地等待着通知去支教的消息,可眼看就到十一了,却没有音讯。
周五下午,实在忍不住去找了白正龙。
“社长,这次支教什么时候走啊?”
“我们坐夜班车走,明天早上就能到。”他好像想起什么,又说到,“你很不错!不过这次去的都是一些老社员,所以——你就等下次吧……”
我有些失落。
三叔打来电话,嘱咐我假期过去住几天,了解到三叔要值班,我找了个理由,拒绝了。
多年以后,每每回忆起我的大学,我都会因为这个十一没有去成支教而留在学校庆幸。因为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,它会成为我命运中扇动翅膀的蝴蝶,影响了我半个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