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

王夫之读通鉴论通读本

第13章

元寿二年六月,汉哀帝驾崩,第二年正月,益州(今四川一带)进贡白雉,群臣纷纷称颂王莽的功德,给他上尊号为安汉公,就这样,天下大权很快就落入王莽手中。原本强盛完整的汉朝,不到一年就大权旁落,这是多么迅速啊!国家有昏庸的君主,不一定会马上灭亡,就像汉桓帝、汉灵帝接连在位,汉朝也没有立刻覆灭;朝廷中有奸佞权臣,国家也不一定马上就垮台,比如曹操一直到死都只是魏王。司马懿杀掉曹爽、夺取魏国大权后,历经司马师、司马昭,直到司马炎才篡夺了天下,这是因为国家的安危系于一人,而这个人的命运又和天下的兴衰紧密相连。但当天下的风俗如波浪般被鼓动,无法遏制的时候,国家的形势就如同大堤决口,一夜之间就会崩溃得荡然无存。所以王莽能如此迅速地篡权,是因为天下人都在帮他完成这件事,王莽自己都没想到能这么顺利,可事情却早已成定局。

  王莽刚崭露头角的时候,人们就对他敬仰有加;他曾被丁氏、傅氏打压,为他鸣不平的人挤满了官署;后来元后把他从被废黜的境地中提拔起来,天下人便一致拥护他。真不知道王莽为什么能在天下人中获得这样的威望,致使天下陷入混乱,百姓痛苦不堪,就像人染上了瘟疫,无人能够幸免。天下人如潮水般疯狂地追捧他,这种局势如泛滥的洪水,谁又能阻止呢?其实,让天下人离心离德的,是汉成帝、汉哀帝的荒淫无道,但蛊惑天下风俗的根源却不在这里。汉宣帝、汉元帝后期,士大夫们怀着卑鄙的心思,打着儒家学说的幌子,来掩饰自己的贪婪和愚昧。所以王莽自认为是周公,那他在这些人眼中就是周公;自认为是舜,那他就成了舜。既然他被看作周公、舜,也就难怪人们会像发狂一样争着去拥戴他了。

  在虚伪之风刚刚兴起的时候,匡衡、贡禹不衡量自身的德行,也不审时度势,舍本逐末,在衰败、淫乱的世道里大谈兴建明堂辟雍(古代的教育、祭祀场所 ),仿照《周官》来粉饰学校;孔光接着成为虚伪之风的带头人,刘歆等人则为他摇旗呐喊,让这种不良风气四处传播。而且经学的发展走向了歧途,衍生出了五行灾祥的说法;像阳九百六(古代术数家的说法,指厄运 )这样的劫数,改朝换代、接受天命的征兆等言论盛行,甘忠可虽然死了,但他的学说却流传开来,天下人都迷信天命,荒废人事,甚至出现了传递“西王母筹”(一种迷信活动)的荒唐事,官府都无法禁止。所以王莽能够用白雉、黄龙、哀章的铜匮(里面装有王莽当皇帝的符命 )这些东西来迷惑天下人,愚昧的百姓畏惧天命,便纷纷讨好王莽。其实刘向才是这种风气的始作俑者,京房、李寻更是推波助澜,让这种歪风邪气逐渐深入人心,使人们迅速变得如同被妖邪迷惑一般。孔子说:“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。”儒者如果沦为小人,那天下就没有真正的君子了。所以像龚胜、邴汉、梅福这样坚守贞节的人,也没办法以死捍卫国家,这并非是他们害怕灾祸,而是担心社会舆论指责他们违背正道、忤逆天命。小人一旦披上儒者的外衣,就会有所掩饰,从而变得肆无忌惮;所以孔光这些奸臣,在明堂辟雍之上大摇大摆,却毫无羞愧之色。王莽快要被汉军斩首的时候,还拿孔子自比,愚昧到这种程度,被万世嘲笑却还浑然不知。《左传》里说:“国家有道,听从人谋;国家无道,听从神意。”古代的圣人,隔绝天地之间的沟通,建立起治理天下的大法,而后世的儒者却动不动就称天说鬼,让天下人陷入疑惑,虽然他们本意是想警醒君主,让其改正错误,但人们却在恍惚虚幻的有无之中迷失了自我,导致社会大乱。就算上面没有昏庸的君主,下面没有奸佞的小人,人们也能免于饥饿寒冷和死亡,可大乱还是必定会发生。风俗一旦变得淫乱,灾祸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临,又有谁能察觉到它是从哪里开始的呢?

  汉朝那些虚伪的儒者,表面文章做得漂亮,却不明白其中的真谛,他们沉迷于异端邪说,和巫史没什么两样,这种危害已经非常明显了。近代那些窃取儒者之名的小人,不迷信鬼神,却沉迷于佛教,佛教,其实是一种更为高深的“鬼神之说”。他们以良知为幌子,以无所顾忌为行事准则,把抛弃廉耻、舍弃君主和亲人当作大公无私。所以即便上面的君主没有明显的失德行为,下面也没有权奸当道,但社会却像浮萍一样散乱,像水波一样动荡,没过几个月就把国家拱手让给了别人,比汉朝灭亡得还要迅速。这些毫无忌惮的“儒者”,败坏风俗,让天下沉沦,其危害比毒蛇猛兽还要厉害,却侥幸逃脱了惩罚。有良知的人,难道能不在历史的定论中对他们进行批判吗?

  君子用来治理天下的正道,是小人无法窃取的;即使这些正道不一定完全符合先王的常规道理,但只要能治理天下,也一定是小人无法盗用的。君子治理天下的方法,有内在的实质,也有外在的形式。那些外在的形式,是情感深厚到一定程度后,自然而然展现出的美好。而且当君子的忠信之道遍及天下,上天庇佑,人心归顺,这些形式自然可以作为一种装饰,让其更加光彩照人。但这些都是内在实质的外在体现,君子不会把它们当作治理天下的根本。于是小人就窃取这些形式,他们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,让人无法察觉,天命和人心的真实状态也无法显现,小人就模仿这些形式,还觉得这就是君子之道,丝毫不感到羞愧。这么看来,小人能窃取的东西,肯定不是君子所推崇的,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。

  分封制、井田制、肉刑,这三种制度在夏、商、周三代长期施行,让国家实现了长治久安,但小人却无法窃取这些制度。为什么呢?这三种制度都是顺应天理、符合人情,根据时代需求确立的根本制度。当时有一千八百多个诸侯国,各自治理自己的国家,而汉朝的王侯仅仅收取租税;三代的五刑有三千多条,而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;三代时田亩的赋税是十分之一,汉文帝时则是二十分之一,甚至还曾全部免除。这些制度,小人无法窃取。为什么呢?虽然这些制度不一定完全符合君子的常道,但它们顺应了当时的实际情况,没有过多的形式讲究,小人觉得这些制度对自己不利,根本不想效仿,因为它们不是徒有其表的东西。《诗经·七月》讲的是劝勉农事的内容,王莽就抄袭了这一点,任命十三名大司农部丞,每人负责一个州,去劝勉百姓从事农桑,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。关于养生、送死、嫁娶、宫室、器服等方面的规定,这是礼仪的等级规范,王莽也照搬过去,制定了官吏和百姓的等级制度,看起来也像模像样。诸如此类的情况,君子的治理之道中确实有类似的内容,但小人既不想克制自己的欲望,又不愿付出努力,还不想妨碍自己作恶,他们只拿着一些空洞的条文,制定苛刻的禁令,就堂而皇之地以君子之道自居,还觉得毫无困难。由此可以想到,君子治理天下的重大谋略并不在于这些表面的东西,这是很明显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农桑之事,百姓自己就会努力去做,不需要靠法令来驱使。礼仪制度,士大夫们会自觉遵守,普通百姓并不一定能理解,只要国家政策稳定,社会风俗统一,这些制度自然而然就能施行,而不是靠强制的法令去限制,一旦违反就用刑罚惩处。然而,小人模仿这些制度却很容易做到表面相似,即使没有实际效果,也能用来自我欺骗,于是他们就得意地向天下宣称:“我已经在推行君子之道了。”所以这些外在的形式,是先王根据当时的情况不得已而制定的,后世会根据时代变化有所增减,本来就不是让后人盲目效仿的。只有那些能够承接百王的弊端,还能建立卓越功名的人,才能树立起高明远大的风范,让小人仰望,觉得高不可攀。这没有别的原因,只是因为他们内心真诚罢了。内心真诚,就没有东西会被小人窃取。

  天下人都相互效仿虚伪的行为,不仅在表面上弄虚作假,甚至连内心也变得真诚地相信这些虚伪的东西,所以小人的“真诚”,还不如没有。“诚”是一个抽象的概念;智慧、仁爱、勇敢,才是实实在在践行“诚”的品质。所以善于谈论“诚”的人,一定会说诚于仁、诚于智、诚于勇,而不会只空谈一个“诚”字。陵阳(今安徽青阳东南 )的严诩,在王莽掌权的时候,凭借孝顺的品行做了官,还担任颍川(今河南许昌一带 )太守。他把下属掾史当作师友,下属犯了过错也不责罚,结果郡里的事务变得一团糟。王莽征召他为美俗使者,严诩离开颍川的时候,趴在地上痛哭,说自己因为治理方式柔和才被征召,接替他的肯定是严厉的官吏,他为颍川的士人担忧,觉得他们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。他这种看似温和的仁爱之举,也并非完全是装样子。一开始他是想赢得别人的欢心,所以和人亲近,时间久了,习惯成自然,就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谄媚的境地。大概是因为他习惯了王莽时期的虚伪风俗,日复一日地受到影响,他原本的羞恶之心、是非观念,都迷失得无法找回。那么想想他的哭泣,眼泪是从何而来的呢?如果指责他虚伪,他肯定不服气;但要说他不是虚伪,他自己又能问心无愧吗?

  唉!如果只是表面上虚伪,等真相大白的时候,公众的舆论自然会评判;但如果内心都变得真诚地相信虚伪,那全天下的人都会像发狂一样,没有人能分得清自己的喜怒哀乐到底是真是假,这样一来,天理和人伦道德就全都消失了。所以天下成千上万的百姓,都奔走相告,称颂王莽,一致拥护他,难道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判断,全都是被利益诱惑或者被威胁的吗?当虚伪深入内心,有些人就算前面有刀锯,后面有鼎镬,面临死亡的威胁也不会在意。蔡邕曾极力称赞董卓,姚崇曾对着武则天哭泣,这些都是他们内心真情的流露,自己都无法控制。内心真诚地相信虚伪,对人心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,这就像病入膏肓,再好的药物也无法医治。

  陈涉、吴广起义失败身死之后,秦二世胡亥才亡国;刘崇、翟义、刘快起兵反抗失败被杀之后,王莽才灭亡;杨玄感起兵失败身死之后,隋炀帝杨广才亡国;徐寿辉、韩山童起义失败身死之后,元朝才灭亡。敢于冒着天下的危险率先起事的人,没有不先遭遇失败的。作乱的人不在乎自己的生死,忠贞之士明知会死却毫不畏惧,他们的牺牲,往往是暴君、篡位者灭亡的先兆,为了正义先死也是值得的。陈涉、吴广、杨玄感、徐寿辉、韩山童,这些人都怀着侥幸心理,想要实现自己的野心,他们并非是那种敢于冒着危险、拼死争夺天下的人;只是上天要灭亡秦朝、隋朝、元朝,他们恰好赶上了这个时机。刘崇、翟义、刘快不忍心看到国家遭受篡夺,便奋不顾身地与逆贼王莽抗争,这不是天意,而是他们的志向使然;其中翟义的行为尤为壮烈。翟义明知事情不会成功,却还是义无反顾地赴死,论智谋他比不上张良,但论勇气他却比张良强了一倍。

  在王莽篡权的时候,天下人都像疯了一样追随他,孔光、刘歆这些人,还引用经学来阿谀奉承,把上天的神灵、虞舜的圣明、周公的忠诚,都用来为这些心怀不轨的人做掩饰,致使这些美好的品德被污蔑,却无法辩白。翟义挺身而出,揭露王莽的篡逆行径,在众人都被迷惑的情况下,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,所以南阳的刘氏宗族一起义,王莽很快就在渐臺(在今河南安阳附近 )丢了性命。这么看来,陈涉、吴广、杨玄感、徐寿辉、韩山童这些人,是上天用他们的死来灭亡秦朝、隋朝;而翟义、刘崇、刘快,则是自愿肝脑涂地,来挽救衰败的局势,为惩处王莽而献身。翟义没有选择逃避,而是勇敢赴死,他的行为实在是太壮烈了!

上一章 < 目录 下一章 >

海天书苑 www.gc-cnc.com

鄂ICP备2024086721号-27

本站所有内容都已取得正版授权。版权声明 - 投稿声明 - 自审制度 - 免责声明